第四百七十二章 春耕伊始,人馬初到
關燈
小
中
大
春暖花開,冰雪融化,萬物覆蘇,田野之上,隨處可見一片片綠冒出來,充滿了生機。
已是二月,春耕開始。
目前嶗山府上下最為緊要的任務便是糧食,而糧食,主要從田野裏生產出來。
為了完成這個艱巨任務,陳三郎牽頭,把吏房、戶房、工房,三房聯合起來,成立了一個“農業指揮署”,專門來負責春耕事宜。
本來農業的事是由戶房來主持的,但現在狀況緊急,一個戶房難以勝任,這才有了聯合指揮署,陳三郎親自坐鎮。
嶗山府境內,荒田數不勝數,雖然之前實施了分田制,不少田產都有主了,但主要集中在一些地理優越的區域上,肥沃的田地確實比較搶手,但次一些的,大都無人問津。
人口銳減,人少地多,實在耕種不來。
這正是陳三郎不計成本地大量接納流民們的原因所在,而今,該是成千上萬的流民開工的時候了。
他們已經不再是流民,而是登記在冊,擁有戶籍的嶗山居民,因此擁有分田權,各種福利政策不比別人差。
這一下,眾人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,一等開春,立刻在專門人員的引導之下,奔赴田野,開始“圈地”。
根據戶籍政令,登記在哪個縣城,就在當地拿田。
如此一來,就不會造成擁擠搶奪的情況出現,比較平均。
這麽多人,這麽多田,牛馬那些不可能供應得上,只得靠人力。不過這些都不是問題,即使在太平年間,牛馬都屬於奢侈勞動力,身價往往比人要貴得多,大多時候,都是人力開墾。
人力充足,只要工具在手,足矣。
這時候,陳三郎大力發展礦業的優勢立刻凸顯出來。一直以來冶鐵煉鋼,源源不斷地鍛造出各式盔甲兵器之外,還生產一系列的農具——鋤頭、鏟子、犁耙等等。
諸多農具,一件件地派發下去。但並不是白送,而是簽署協議,等到收成時,得上繳一定數量的糧食上來。
等於用糧食來購買農具。
這是雙利的事情。
一隊隊的民眾紛紛奔赴田野間去,到處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。
在此過程中,種子出現了短缺問題。
雖然之前周分曹等一直註意,三申五令讓各個衙門務必要留好種子,但要耕種的田地面積一下子增加這麽多,種子根本跟不上。
要命的是,現在還沒地買去。
兵荒馬亂的,都是掙紮在生死線上的人們,誰還顧得上留種子,有的吃,早吃掉了。
無奈之下,只得改種其他作物,不管是薯類,還是豆類,而或別的菜蔬,反正能吃的,有得種都種上,不教田地荒廢。
這年代,有一口吃的,比樹葉強,就行,哪裏還能挑肥揀瘦?
早有風聲傳開,說開春後蠻軍將大舉入侵,有悲觀論調說,既然如此,還種什麽田?
這個說法確實讓人心產生了一定的動搖影響。
不過各地衙門對此抓得很緊,但凡散播此訊息的,一概緝捕。審查之下,居然揪出了好幾名蠻軍奸細……
這倒不是什麽奇怪的事,自古以來,細作便層出不窮,但凡有戰事沖突的地方,都會有。
這幾名細作假裝流民入境,想必是得了蠻軍好處,又有的是被脅迫……
反正有著不同的原因。
奸細被捕之後,立刻被押解送往府城,交給刑房進行進一步的審訊。
顯而易見,這幾個絕非全部,定然還有隱藏更深的家夥。對此,只能嚴加防範了,並大力宣傳輿論,讓民眾對嶗山府有信心。
這些,就是禮房的工作。
宋志遠是負責主持教育部門的,政治覺悟,也是教育的一部分。
人心始終向著陳三郎,因為蠻軍打不打,這一戰勝負如何,都是未知的事,可以確定的是,大夥兒再不種田,便將斷炊挨餓。
難道,還想再當流民難民嗎?
雍州之大,又還能流到哪裏去?
所以沒說的,趕緊種吧,要是蠻軍真得打來,要是嶗山府真得頂不住了,那麽老少爺們大不了全部上陣拼了。都要被趕盡殺絕了,除了一拼,還能如何?
因此開春以來,民眾們的勁頭一直良好。
整個嶗山府境內,都彌漫著一股拼勁!
拼一口氣,不為別的,只為了能夠活下去,好好活下去。
……
斜陽谷,位於高平府境內,是一處險峻的關隘之地。
但現在,這片關隘早已荒廢,野草雜聲,人煙全無。
事實上整個高平府,都如同人間地獄一般,白骨遍野,活人難見。這幅景象,正應了那句古詩:“千裏無雞啼!”
原因無他,高平府經受了蠻軍的第二次掃蕩。
入冬之前,敗軍之將石破軍為籌糧資,四下燒殺擄掠。
這一次,比當初入境之際做得更狠,更絕,簡直可以用“刮地三尺”來形容。
誠如陳三郎所猜測的,蠻軍的糧食軍資也不多了,非常吃緊。
石破軍起兵,風風火火,也不講究補給,大本營蠻州本就屬於偏遠荒蠻之地,並不富庶,和江南揚州根本沒法比。因而起事後,幾乎把所有能帶的物資都帶上了,隨軍而行,一路破雍州,也是靠掠奪維持。
從這個立場看,蠻軍暴行,並不全是性格所然,卻也有軍需原因。
中州大敗,石破軍大受打擊,不但兵力受損嚴重,而且許多輜重等物都丟掉了。回到雍州州郡後,說是休養生息,但天天都得吃喝。
他們向來不事生產,也不重視,現在要吃要喝的,只能靠搶。
州郡附近一圈的地方可就倒黴了,東西被搶光,老弱被屠戮一空,青壯的不是被趕去當苦力,就是逼著入軍當炮灰。
高平府就這樣成為了一座死城。
當然,別的地方也好不到哪裏去。
人都很少很少了,能逃的都逃了,當了流民難民——對了,這些人,現在絕大部分都生活在嶗山府境內。
今天,春日和煦,死氣沈沈的道路上忽而出現大隊人馬,足有數千之眾,逶迤而至,抵達了斜陽谷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已是二月,春耕開始。
目前嶗山府上下最為緊要的任務便是糧食,而糧食,主要從田野裏生產出來。
為了完成這個艱巨任務,陳三郎牽頭,把吏房、戶房、工房,三房聯合起來,成立了一個“農業指揮署”,專門來負責春耕事宜。
本來農業的事是由戶房來主持的,但現在狀況緊急,一個戶房難以勝任,這才有了聯合指揮署,陳三郎親自坐鎮。
嶗山府境內,荒田數不勝數,雖然之前實施了分田制,不少田產都有主了,但主要集中在一些地理優越的區域上,肥沃的田地確實比較搶手,但次一些的,大都無人問津。
人口銳減,人少地多,實在耕種不來。
這正是陳三郎不計成本地大量接納流民們的原因所在,而今,該是成千上萬的流民開工的時候了。
他們已經不再是流民,而是登記在冊,擁有戶籍的嶗山居民,因此擁有分田權,各種福利政策不比別人差。
這一下,眾人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,一等開春,立刻在專門人員的引導之下,奔赴田野,開始“圈地”。
根據戶籍政令,登記在哪個縣城,就在當地拿田。
如此一來,就不會造成擁擠搶奪的情況出現,比較平均。
這麽多人,這麽多田,牛馬那些不可能供應得上,只得靠人力。不過這些都不是問題,即使在太平年間,牛馬都屬於奢侈勞動力,身價往往比人要貴得多,大多時候,都是人力開墾。
人力充足,只要工具在手,足矣。
這時候,陳三郎大力發展礦業的優勢立刻凸顯出來。一直以來冶鐵煉鋼,源源不斷地鍛造出各式盔甲兵器之外,還生產一系列的農具——鋤頭、鏟子、犁耙等等。
諸多農具,一件件地派發下去。但並不是白送,而是簽署協議,等到收成時,得上繳一定數量的糧食上來。
等於用糧食來購買農具。
這是雙利的事情。
一隊隊的民眾紛紛奔赴田野間去,到處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。
在此過程中,種子出現了短缺問題。
雖然之前周分曹等一直註意,三申五令讓各個衙門務必要留好種子,但要耕種的田地面積一下子增加這麽多,種子根本跟不上。
要命的是,現在還沒地買去。
兵荒馬亂的,都是掙紮在生死線上的人們,誰還顧得上留種子,有的吃,早吃掉了。
無奈之下,只得改種其他作物,不管是薯類,還是豆類,而或別的菜蔬,反正能吃的,有得種都種上,不教田地荒廢。
這年代,有一口吃的,比樹葉強,就行,哪裏還能挑肥揀瘦?
早有風聲傳開,說開春後蠻軍將大舉入侵,有悲觀論調說,既然如此,還種什麽田?
這個說法確實讓人心產生了一定的動搖影響。
不過各地衙門對此抓得很緊,但凡散播此訊息的,一概緝捕。審查之下,居然揪出了好幾名蠻軍奸細……
這倒不是什麽奇怪的事,自古以來,細作便層出不窮,但凡有戰事沖突的地方,都會有。
這幾名細作假裝流民入境,想必是得了蠻軍好處,又有的是被脅迫……
反正有著不同的原因。
奸細被捕之後,立刻被押解送往府城,交給刑房進行進一步的審訊。
顯而易見,這幾個絕非全部,定然還有隱藏更深的家夥。對此,只能嚴加防範了,並大力宣傳輿論,讓民眾對嶗山府有信心。
這些,就是禮房的工作。
宋志遠是負責主持教育部門的,政治覺悟,也是教育的一部分。
人心始終向著陳三郎,因為蠻軍打不打,這一戰勝負如何,都是未知的事,可以確定的是,大夥兒再不種田,便將斷炊挨餓。
難道,還想再當流民難民嗎?
雍州之大,又還能流到哪裏去?
所以沒說的,趕緊種吧,要是蠻軍真得打來,要是嶗山府真得頂不住了,那麽老少爺們大不了全部上陣拼了。都要被趕盡殺絕了,除了一拼,還能如何?
因此開春以來,民眾們的勁頭一直良好。
整個嶗山府境內,都彌漫著一股拼勁!
拼一口氣,不為別的,只為了能夠活下去,好好活下去。
……
斜陽谷,位於高平府境內,是一處險峻的關隘之地。
但現在,這片關隘早已荒廢,野草雜聲,人煙全無。
事實上整個高平府,都如同人間地獄一般,白骨遍野,活人難見。這幅景象,正應了那句古詩:“千裏無雞啼!”
原因無他,高平府經受了蠻軍的第二次掃蕩。
入冬之前,敗軍之將石破軍為籌糧資,四下燒殺擄掠。
這一次,比當初入境之際做得更狠,更絕,簡直可以用“刮地三尺”來形容。
誠如陳三郎所猜測的,蠻軍的糧食軍資也不多了,非常吃緊。
石破軍起兵,風風火火,也不講究補給,大本營蠻州本就屬於偏遠荒蠻之地,並不富庶,和江南揚州根本沒法比。因而起事後,幾乎把所有能帶的物資都帶上了,隨軍而行,一路破雍州,也是靠掠奪維持。
從這個立場看,蠻軍暴行,並不全是性格所然,卻也有軍需原因。
中州大敗,石破軍大受打擊,不但兵力受損嚴重,而且許多輜重等物都丟掉了。回到雍州州郡後,說是休養生息,但天天都得吃喝。
他們向來不事生產,也不重視,現在要吃要喝的,只能靠搶。
州郡附近一圈的地方可就倒黴了,東西被搶光,老弱被屠戮一空,青壯的不是被趕去當苦力,就是逼著入軍當炮灰。
高平府就這樣成為了一座死城。
當然,別的地方也好不到哪裏去。
人都很少很少了,能逃的都逃了,當了流民難民——對了,這些人,現在絕大部分都生活在嶗山府境內。
今天,春日和煦,死氣沈沈的道路上忽而出現大隊人馬,足有數千之眾,逶迤而至,抵達了斜陽谷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